網頁點播-

偷心不除,塵不可出-第1029集

  法語:

  「偷心不除,塵不可出」。偷心,範圍非常廣大,稍稍有一點點佔便宜的念頭就是偷心。偷盜將來要還債的,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是能佔人便宜的,也沒有一個人吃虧的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偷心是不能成就的大障礙。

  

  節錄:

  「偷心不除。塵不可出。」『偷心』,佔的範圍非常廣大,稍稍有一點點佔人家便宜的念頭就是偷心。因此戒律裡面,偷盜戒是非常難持。偷盜將來要還債的,諸位如果真正明瞭大乘經上講的諸法實相,就是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要是真的了解,你的心就會很平。知道什麼?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是能佔人便宜的,也沒有一個人吃虧的,佔了便宜要還人家,吃了虧的要等他來補償。這個心哪有不定的道理!真的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

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—清淨心第一(第2集) 1992/11

  

  所以古人常講君子樂得作君子,小人是冤枉作小人,哪裡知道「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」。偷一個人的,你要還一個人;如果偷大眾的,這個罪就重,很難還,還不清。假如說市政府公共設施,這是市民納稅的,這個市每一個市民都有分,你要是竊盜,債主就是這一市的人民。如果是國家的設施,你偷盜,好了,那全國人民都是你的債主,雖然得的東西極微細,那個債主太多了,還不清。

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—清淨心第一(第2集) 1992/11

  

  盜叫不與取,沒有得到這主人同意,你得到了就叫做盜竊。盜不僅僅是偷盜,如果是限於偷盜,那都是很容易持的,所以他這個心在偷心。凡是以一切不正當的手段,叫人家不得不送來,不得不獻給你的,統統叫盜竊,所以它的範圍就非常的廣泛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要牢牢的記住的,不但偷盜的行為不可以有,念頭都不能有,『其心不偷』,決定沒有佔別人絲毫便宜的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是偷心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3集) 1992/11

  

  什麼叫偷心?對於資生之具,這個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,衣食住行,總希望多一點,總希望好一點,有這個念頭就叫偷心。你對三界還有貪戀之心,這個事情不要看得很輕,不要看得很小,臨命終時往往成了很大的障礙。幾個人真正有這些積蓄,心地清淨、一塵不染那是功夫,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這是真正功夫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6集) 1992/11

  

  有很多同修是經商的,聽了佛經就來跟我說,法師,如果完全不偷稅、不走漏洞,我們一分錢都賺不到,這個生意就不能做;換句話說,要做生意,就一定要想方法逃稅。大家都這麼做,我不能不這麼做,這怎麼辦?照了義經上講決定不可以。實在說如果真的能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上三百遍,事與理都明白了,一個人一生的受用,一生的財祿都是你命中注定的,你命裡面有自然有,命裡沒有,偷也偷不來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3集) 1992/11

  

  所以古德說「君子樂得作君子,小人是冤枉作小人」,確實沒有必要,命中注定的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假如說命裡沒有的,偷可以偷得來,釋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師,為什麼?他沒有辦法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。人為什麼不守本分?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3集) 1992/11

  

  決定不能有非分之心,不是我本分應該得到的,我希求希望得到,這個心是偷心,有這個心不能出三界。縱然自己應該得到的,也要把它捨棄。一定要明瞭,我們這個身體,現在留在這個世間,要維持生活,衣食住行不能夠缺少的,自己一定要衡量足夠就行了,這是佛常常教給我們知足。足有個標準,佛當年在世是生活最低的標準,你看日中一食,三衣一缽。在熱帶的環境裡面,這是不能再少的,維持一個最低的標準,這是捨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5集) 1992/11

  

  佛對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寬了,在家居士,社會有社會一般的標準,維持一般人生活的水準,這就可以,不求奢華,那就對了。這個標準隨時代、隨地區而有差異,這是要我們自己有智慧來辨別。如果自己有多餘的,應當布施、供養給社會一切需要的人,我們供養他、布施他,這樣做法就對了。絕對不貪圖享受,這是教我們斷偷心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5集) 1992/11

  

  偷心把你的功德都漏掉,使你定慧不能成就,戒定慧三種功德都不能成就,都從這個漏洞漏掉了。好比酒器有漏,我們想盛水,怎麼盛也盛不滿,為什麼?這邊倒進去,那邊漏掉了。大小乘佛法、所有宗派法門,修學的總名詞就叫禪定。佛法教學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,戒是手段,幫助我們得定的,得到定之後才開智慧,因定開慧,慧是目標,定是樞紐,非常重要。我們念佛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,就是禪定,可見得偷心不能有,有這個東西我們一心決定得不到。你要想得一心不亂,得一心、得念佛三昧,這個念頭要捨得乾乾淨淨。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(第5集) 1992/11

  

  覺明妙行菩薩在《西方確指》裡面的開示,他說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,我們唯有把一切捨得乾乾淨淨,沒得想,就專想阿彌陀佛了。沒有捨乾淨,還想這個、還想那個,心沒有死,對世間法心沒有死。祖師教給我們要「死盡偷心」,就是投機取巧的心要死盡,你的道業才能成功,才有指望。

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第22集) 1991/6

  

  我把我所有一切統統捨掉,我生活怎麼辦?他的憂慮就來了。真正捨盡了,明天到吃飯的時候一定有飯吃,絕對不會沒飯吃。所以,我常勸初學的同修,最好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三百遍,再來學佛。為什麼?因果報應明白了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命裡面有的丟都丟不掉,命裡頭沒有的,求也求不來。

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第22集) 1991/6

  

  你所用盡方法去求來的,統統是你命裡有的,你著急幹什麼?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。你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肯定了、相信了,你就敢捨、就敢放下,放下之後,這一句佛號是純而不雜,念念相應,功夫才能得力。否則的話,念一輩子,功夫都不得力,患得患失。

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(第22集) 1991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