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飲一啄懂得節儉-第1210集
法語:
「食存五觀」,每天吃飯用齋的時候,都要有觀想。讓我們知道愛惜物力人力,生起感恩的意念。節儉是美德,是性德,諸佛菩薩、聖人,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安貧樂道。日常生活一飲一啄懂得節儉,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決定不會浪費,知道愛社會、愛眾生,幫助他們惜福、培福、造福。
節錄:
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「食存五觀」,每天吃飯用齋的時候,都要有觀想。觀想的內容,就是讓我們知道愛惜物力人力,生起感恩的意念,一絲一縷,一茶一飯,得來都相當不容易,要知道農夫、工人他們的辛勞,我們才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便利。今天雖然是科技發達,人工大大的節省,利用機械來種植,產量增加了,可是還是一樣要懂得節儉。
太上感應篇(第142集) 1999/12
節儉是美德,節儉是性德,我們看看諸佛菩薩,看看許許多多宗教的聖人,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安貧樂道。他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示現,我們要多想想,要細心去體會,有此必要嗎?冷靜的觀察思惟,我們就曉得,他不是為自己,是為苦難眾生。科技縱然高度的發達,眾生還是敵不過業力。每一個人,說實在話,如果不能夠轉迷成悟,一生都是被命運所拘束。
太上感應篇(第142集) 1999/12
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,能夠改造自己命運的?那是每一個宗教的真正修行人。修行人不管是哪個宗教,總而言之,都是教你斷貪瞋痴,都是教你念念行行為一切眾生造福。真正修行人,必定歡喜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,這在佛法裡面講叫「真實功德」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節儉,日常生活一飲一啄懂得節儉,他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決定不會浪費,決定知道愛社會、愛眾生,幫助他們惜福、培福、造福。
太上感應篇(第142集) 1999/12
眾生得福,修行證果的人歡喜。眾生在受苦受難,他們看到難過,但是也無可奈何,為什麼?一切眾生一生的際遇都是自作自受。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們能夠幫忙的,是教學、是指導。有智慧的人、有福德的人遇到了,他能夠依教奉行,能信能解能行,這個人命運就轉過來了;不肯相信,不肯依教奉行,轉不過來。會轉的人,從念頭上轉,永遠保持一個善念,這個人是真正會修行。
太上感應篇(第142集) 1999/12
現在科學技術進步,科技的產品日新月異,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,你辛辛苦苦賺的錢都被這個誘惑奪去了。自己沒有定力,不能忍。中國人主張節儉,每個人一件衣服穿上十年、二十年,服裝店就關門了;一個車好好的去用,也可以用十幾二十年,汽車工廠也關門了。不必看到新產品一出來,趕緊要換了,不換趕不上時代,那你就可苦了。所以節儉是美德,節儉的人有福,真正學佛人念佛人生活非常簡單。
淨土大經科註(第199集) 2012/2
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,那個時候老師七十歲,我三十一歲。這個老人一天吃一餐飯,住一個小房子,台灣叫十五坪,一坪是三百六十尺,很小的一個小房子,一個小佛堂、小客廳,一個房間、廚房,很簡單。他老人家在那裡住了幾十年,一個人自己照顧自己,中午那一餐飯自己燒。那時候火炭的爐子沒有了,用煤油爐子,就很方便了,沒有電氣設備。一餐飯,從開始生火,到統統洗乾淨,給諸位說,半個小時,他一餐飯就圓滿了。真簡單!
淨土大經科註(第199集) 2012/2
衣服,他出門一套中山裝,幾十年就那一件衣服。老人家往生之後,再看他的遺物,裡面的內衣都是自己補丁的,補了再補,襪子也是的。我們看到很感動,都流淚,這麼節儉。他不是沒有錢,一個月收入很可觀,每個月生活費用六十塊錢,六十塊錢相當美金一塊多一點。他的錢都拿去做慈善事業,都去布施了,都去幫助別人。
淨土大經科註(第199集) 2012/2
常常有人送他衣服,轉手就送給別人,看看哪個人缺少衣服的給他。我還得到了一份冬天穿的毛衣毛褲,別人送給他的,他轉手就給我了。我都不知道他穿自己補丁的衣服。真正修行,真正節儉,絕不受外面物質的誘惑,自己就真的能忍,真有定功。
淨土大經科註(第199集) 2012/2
節儉是美德。日常生活當中守本分,一飲一啄不浪費,習慣清苦的生活,不追求奢侈,就能做到廉潔。要常常想到,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在饑餓的邊緣,他們沒有食物、沒有衣服,沒有房子住。所以我們能喝一杯水、吃一碗飯,都要珍惜這個福分。同時要拓開心量,常常想到這些苦難眾生,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。
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2016/5
物品要懂得節省,不隨意丟棄,常念物力艱難,來之不易。不貪圖享受,把多餘的物資用來布施,照顧社會的苦難眾生。自己身心清淨,體力自然充沛,粗茶淡飯就足以維持身體健康。生活清苦,心裡就沒有貪瞋痴慢,沒有病毒,沒有自私自利,對外面的感染就有抵抗力。佛法在行不在說,一切要真實做到,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。對於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毫不沾染。默默去做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自自然然有收穫。
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2016/5
人命無常,功德裡面第一大功德,無過於念佛。生活盡量節儉,節儉我們需求少。生活苦一點好,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,常常想往生。日子過得舒服了,把西方極樂世界就忘掉了;到臨命終時再想求,往往來不及了,所以這個事情平時要努力。真正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生活都節儉,都很淡薄。生活的清苦,精神愉快,精神生活非常的豐足,物質上清苦一點不在乎,這是一個真正修道人。
地藏經(第8集) 1991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