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以樂調心-第1211集

  法語:

  以樂調心,心就是性情。怎樣把不好的性情轉變成美好的性情,音樂、歌舞是好方法,所以世出世間教育家非常重視。民謠、歌曲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的表演,這些活動,原始的族群就有,舒暢自己的心情。

  

  節錄:

  音樂、歌舞是教育,包括戲劇,現在總的名稱叫文藝。文藝的教學對於社會的影響非常之大,六道凡夫喜愛,儒跟佛都非常重視。儒家重視禮、樂,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。以禮調身,我們身體言語動作要合乎規矩,這個規矩是禮。以樂調心,心,我們現在講性情。怎樣把我們不好的性情轉變成美好的性情,音樂、歌舞是好方法,所以世出世間教育家非常重視。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868集) 2002/9

  

  尤其是在古代的社會,一般教育不普及,但是人民又不能不懂得教育,不能不接受教育,這時候怎麼辦?純粹走向藝術的方式。民謠、歌曲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的表演,這些活動,原始的族群就有。這個歷史很長很長,大概恐怕從有人類就有歌舞表演,真的是與人類俱來的。舒暢自己的心情,調身調心。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868集) 2002/9

  

    在佛法裡面佛重視,重視樂教,佛教稱為「梵唄」,唄就是一種詩歌的演唱,配上樂器來伴奏;「梵」這個字重要,梵是清淨,讓你聽到了,觀賞了,你得清淨心。正是跟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所說的,「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無邪」,這是孔老夫子給文藝的演出訂了一個標準。這個標準就是高深的教學,讓你聽到、看到、接觸到,這種教學能夠幫助你遠離邪思,建立正念。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868集) 2002/9

  

  所以中國過去的戲劇,我在學生時代抗戰期間,地方慶典都有戲劇的表演。多數都是京劇、崑曲,還有地方的雜劇,裡面的內容總不外乎忠孝節義;也不離開因果,好人最後有好報,惡人最後一定得到懲罰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用這些把它表演出來,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。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868集) 2002/9

  

  中國自古以來,學校教育不發達,但是民謠、歌舞、戲劇相當發達,它們肩負到社會教育。我的母親鄉下人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但是很會做人,通情達理。她對於人生的道理懂得很多,哪裡學來的?聽戲,看戲學來的。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現前電影、電視劇、舞蹈,走向什麼?純娛樂,裡面沒有教育。如果說有教育,那是負面的。從前表演的內容,忠孝節義,因果報應;現在我們看現在演出的內容是教人殺盜淫妄,這社會怎麼會不亂?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868集) 2002/9

  

  在修學裡面,不管是哪一家,都著重於唱誦,唱誦就是音樂,就是「稱讚如來」,講求音調的柔、和、雅、美。確實能夠達到調心,不但講調心,而且它講究聽了這個音聲使我們心清淨。清淨就是能夠離五欲六塵,我們聽到這個音聲能夠把心裡五欲六塵都離開,恢復到心地清淨光明,有這樣好的功效。所以佛門裡頭,歌舞都有的,但是絕對不是像現在這種跳舞。現在這個跳舞,對於心地清淨光明,我看只有妨礙,不能增長;古時候的歌舞的確是很優雅的。

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禮與樂在古代的教學,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手段,而且禮與樂幾乎是不能分的。禮著重於身,樂是調心的,是調和我們內心的情緒。凡夫畢竟他是有煩惱的,煩惱要得不到調和就要生弊病,所以樂調心;實際上這個心就是心情,我們現在講情緒,這個很重要。外有禮,內裡面能夠保持正常的情緒,這個人叫有德,這個話說得不過分,你就曉得,樂在古代教育裡面所佔的地位非常的重要。

  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不像現在的樂是歌舞,都是娛樂的;古時候不是,古時候是教育,樂教與禮教是教育的兩大骨幹,是教化人心的。因此,知樂也就近乎禮,所以禮樂常常連帶來說。很可惜我們中國古代的樂失傳了,六經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五經。現在所保存的只有《禮記》裡面還有一篇「樂記」,只有這麼一篇了,「樂記」雖然不多,確實是中國古樂的哲學。

  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「樂記」裡面講,凡是音聲的生起都是由於人心。人心當它動的時候,就是心動的時候,身是器官,是物質,物質自自然然它就發出聲音,它震動了。心動了之後,身就動,我們身體內部器官就動了,動的時候它就有聲音,這是「音之起」。所以心與物它有感,相感,這樣動,它就形之於聲。你要明白這個原理,這裡頭就有很深的學問。

  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因此,「樂記」裡面告訴我們,它說一個人心地恭敬,有誠敬,發出的音聲是直、廉,「直以廉」;如果是愛心,愛心是柔和,愛的音聲柔和。敬的身心直廉,聲音直,廉是簡單,一點不複雜,這是敬,誠敬。明白這個原理,喜、怒、哀、樂,我們中國人講七情(喜怒哀樂愛惡欲),各有所感,音聲決定不一樣。真正有學問的人沒有辦法欺騙他,怎麼裝也裝不出來,從你的動作,從你的音聲,人家就把你看透了;不但現在把你看透,能看透幾十年,甚至於看透你下一輩子。這個東西學問大了!

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所以,聖人設教,對於音樂他就非常的重視。為什麼?我們曉得,音聲是發於心與外面境界的感觸。如果心平氣和,可以轉外面的境界,佛法裡頭告訴我們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自己心能做得了主宰,可以轉境界,可以轉萬物。心要做不了主宰,這個很麻煩,會被外面境界牽著走,這就很苦惱,心為境轉,這個非常苦。《楞嚴》上說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所以世出世間聖人,樂教其目的都是教我們轉境。

 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(第3集) 1988/7

  

  諸位念佛念到有相當的一個功夫,你不念的時候你也聽到佛號,所謂是天樂,這種天樂未必是諸天供養的,有的時候是自然的。自然從哪裡生的?跟諸位說,從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香華音樂也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

 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(第153集) 1984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