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虽无主,我心有主-第18集
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文心姐姐。欢迎大家来一起来继续学习《弟子规》“谨”这个章节。我们先一起把今天要学习的经句大声地朗读一遍:
“用人物,须明求。倘不问,即为偷。借人物,及时还。后有急,借不难。”
今天,我们的课程从一个小故事开始。在元朝的时候,有一位学问和品德都非常受人尊敬的学者,他叫许衡。在一个炎炎夏日,许衡外出,路上有一棵繁茂的梨树,树上结满了梨,金黄色的果实很是诱人。正值大热天,这路旁的果树又看似没有主人,路过的众人纷纷从树上摘下梨来解渴,饱满的汁水让吃梨的众人在烈日下很是满足。唯独许衡,不为所动,一点都没有去摘梨的想法。旁人看着他,怕他有顾虑,就说:“现在这兵荒马乱的,这树早就没有了主人,天气又这么炎热,你为什么不也摘个梨来吃吃,解解渴多好啊。”许衡回答说:“梨虽无主,我心有主。”就是说,这梨树虽然没有主人,但我的心有主。我心里有道德做主,他告诉我,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。
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句经文就是“用人物,须明求。倘不问,即为偷”。我们看看《弟子规》教给我们的,许衡用实际行动做出来了示范。别人的物品,如果我们需要使用,必须向主人明确地请求。倘若我们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就擅自动用,这就是偷盗,也会在我们的心灵和行为上留下污点。
在日常生活中,有几个情形容易让我们偏离这条《弟子规》的教导。其一,我们跟对方很熟悉,比如是我们的兄弟姐妹、很好的玩伴,或者是非常疼爱我们的人,比如是我们的父母长辈。这时,我们容易有一种错觉,觉得不需要询问,就可以动用对方的物品。现在我们知道了,这是不对的,这缺失了对物品主人的尊重。其二,如果我们不知道物品的主人是谁,或者物品在大家伙的公共区域,属于公共物品,那我们也不可以想当然地消费物品,或者擅自把物品拿回家,挪为己用。许衡就没有因为天热口渴去擅自摘取没有主人的梨,守住了自己道义的心。
当对方同意了我们借用他的物品,这是主人对我们的帮助,我们要懂得感恩,使用完了以后要及时地归还物品,表示感谢。这样做的孩子,能得到他人的尊重,下次再有需要的时候,别人也会乐于帮助我们,这就是“借人物,及时还。后有急,借不难”。
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伙伴们,常常会向同学借用一些文具用品,比如自己的橡皮擦忽然找不着了,或者是今天的水笔没墨水了,又或者是看见同学入手了新的电子词典,想借来看看好不好用。这个时候,伙伴们大方地借给了我们,我们在使用这些文具的时候,也要承担起像它的主人一样的责任,那就是好好爱护它,不可以浪费或者使用时粗心大意,把它给弄坏了。
那作为借出物品的小朋友,也要积累借给他人物品的智慧。文心姐姐知道的一位新上任的班长小朋友就面临了一段时间的困惑。发生了什么事情呢?原来,因为这位同学听课认真仔细,课堂的笔记记录得完整又准确,课下学习也用心,所以课后作业完成得好,得分高。身边的小伙伴们就时常想借这位班长同学的笔记来看,作业簿来抄。这样一来二去,班长的笔记本、作业簿流转到好几个同学那儿,连班长同学自己的正常学习都受到影响了。
后来老师了解到了这个情况,温和地问这位班长:你刚上任当班长,同学们问你借作业和笔记,你要是不借,大家会说你小气。然而你有没有想到,向你借的同学因为有你做依靠,自己上课也就不用用心去听,笔记也不用记,反正回头可以看班长的。既然作业可以抄班长的,那何必还自己动脑筋去做呢?你仔细想一想,这样下去,你是在害他们,还是在帮助他们?
屏幕前一起学习《弟子规》的小朋友们,你如果是这位班长,该怎么做呢?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跟最亲近的人,比如爸妈或者老师讨论一下。
好了,让我们一起把今天的经文念一遍:“用人物,须明求。倘不问,即为偷。借人物,及时还。后有急,借不难。”
小朋友们,我们下次再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