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本宣科与因材施教的古今思辨-第12集
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:照本宣科与因材施教的古今思辨。
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礼记·学记》中的经文:“今之教(jiào)者,呻(shēn)其占(zhān)毕,多其讯言,及于数(shuò)进,而不顾其安,使人不由其诚,教(jiāo)人不尽其材,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弗。夫(fú)然,故隐其学而疾其师,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,虽终其业,其去之必速,教(jiào)之不刑,其此之由乎!”
这一段经文,道尽了当时的教学状况与教学效果的困局。意思是说:如今的教育者,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读诵经文,一味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,急于追赶教学进度,全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、适应。在教学过程中,部分老师对学生区别对待,让学生内心备受煎熬。
“使人不由其诚”还有另一种解读;当老师向学生阐述道理时,没有讲通讲透,致使学生无法领悟其深层的义理,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,教学方式显得刻板生硬。老师既不能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,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天资禀赋因材施教,如此一来,教学方法违背了自然规律,对学生的要求也偏离了常理。
假如教育者始终秉持这样的教学方式,终将导致学生厌恶学习、怨恨老师,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痛苦的事,也无法体会学习的益处何在。即使勉强完成学业,所学的知识也会很快遗忘。教育之所以难以取得成效,或许正是源于这些原因吧!
那么,该如何判断一位教育工作者是否有修养呢?老子说:“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”读书人志在希圣希贤,自当效仿圣贤之心,对所有人怀有仁爱之心,不放弃任何一个人。倘若教育工作者轻易放弃学生,便背离了教育的初心。
无论学生成绩优劣,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地爱护他们,如此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德行。若老师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,忽略成绩欠佳的学生,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滋生傲慢心,成绩差的学生则会逐渐陷入自卑情绪或心生怨恨,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。
由此可见,老师的修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。
好了,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会。
——整理自蔡老师《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