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悌传家:兄弟情谊的千年典范-第9集
今天,我们接着看五伦中的第四伦——“长幼有序”,也就是兄友弟恭。我们不妨思考一下:生命中陪伴我们最久的亲人是谁?
父母年长我们数十载,终会先我们而去,只有兄弟姐妹是从青葱岁月一直陪伴我们至垂暮之年,兄弟和睦相处,才能真正让父母安心、放心,这是真正的孝道。
我们来看看古代圣贤的兄弟相处之道。周朝享国八百年,其中大有渊源。太王育有长子泰伯、次子仲雍和少子王季,王季生了文王。当时的周朝,施行嫡长子继承制,太王应传位给泰伯。但太王看到刚出生的孙子文王时,心里满是欢喜,深知他将来一定是位贤明的领袖。
泰伯、仲雍读懂了父亲的心意,为了让父亲传位文王时毫无顾虑,二人毅然隐居山林,再未归朝。如此,太王便顺利传位给王季,王季再传位给文王。
泰伯与仲雍的举动,既成全了父亲的心愿,尽了孝心,又对兄弟展现出了至德——舍弃财富,甚至让出至高的权位。这一义举不仅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,更树立了“财物轻,怨何生”的社会风尚,让世人懂得兄弟间当互相礼让。
家庭纷争减少,社会纷争自然随之消解。泰伯、仲雍的德行不仅感动了当时万千的百姓,即使跨越两千多年,仍让今天的我们被这份“孝悌”之德而深深感动着。
上一代的榜样力量深远,下一代亦能传承美德。周公与哥哥武王同为文王之子,兄弟情谊深厚。当武王病重垂危时,周公在太庙写下祷文,在太王、王季和文王的灵位前起誓:“我愿舍自身寿命换兄长延年,助他安定天下。”
这篇祷文随后珍藏于太庙。《中庸》说:“至诚如神”,不久后,武王果然病愈。
武王离世后,成王继位,周公辅佐朝政。然而,一些有心之人散播谣言,称周公意图篡位。为避免侄儿为难,周公主动前往山东避居。
一天,成王见天降风雷,深感必有不妥,上天才会显现如此异象。因此成王立即赶至太庙祭祀,意外发现了周公的祷文,展卷阅读,见文中字字恳切,皆为祈求武王延寿之词。
成王读后,内心即感动又惭愧,如此贤良的叔父,竟被自己疏远。于是成王亲自迎回周公,让其制礼作乐,成就了周朝的兴盛。周公对兄长的赤诚之心,不仅让武王延寿,更将兄友弟恭的精神传承后代。
《论语》说: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”修仁慈之心,当从孝道与悌道做起。传予子孙万贯家财,子孙未必能真正受益;传家的核心,是传承孝悌之德,让后代深刻领悟圣贤的存心与处世之道。
唐朝名臣李绩,本姓徐,因深受唐太宗赏识,故赐其国姓“李”。一次李绩生病,太医诊断说要以人的胡须作药引,太宗毫不犹豫地剪下自己的龙须。李绩听闻后,当即叩首谢恩。所以,君王心怀仁爱,时刻为臣属着想,自然能换来下属的忠诚。
李绩不仅是忠臣,侍奉父母、兄姊亦尽心尽力。他的姐姐年逾八旬时,七十多岁的李绩已是宰相之位,仍亲自为其煮粥。
古代男子蓄须,他在煮粥时胡须常被火苗燎到。姐姐心疼道:“家里这么多仆人,让他们做就好了,你何必亲自操劳呢?”
李绩却说:“姐姐,您都八十多岁了,我也七十有余,即使天天为您煮粥,又还能有多少机会呢?”
观古人兄姊之情,吾辈当见贤思齐。古代圣贤连生命都愿为手足舍弃,处处想着为其付出,今人又怎能因琐事与手足争吵冲突?正如古语所言“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”,不读经书则不懂做人之道。
史书上诸多事例表明,主动让财物于兄弟者,非但不会陷入贫困,子孙反而多有功名,福泽绵长。
孝悌是纯净纯善的爱心,践行时不以任何外物为转移。如泰伯、仲雍让出王位,周公愿以命换武王寿,李绩年迈仍为八旬姐姐煮粥,皆为孝悌之至的典范。
当我们以孝悌之德作为家风表率,家庭方能兴旺。后代从中学得榜样,培养品德,便有了成就事业的根基,人生自然顺达。
好了,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会。
——整理自蔡老师《如何开创幸福人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