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弘道,世世留芳:缅怀敬爱的老教授-第82集
今天是乙巳年农历六月廿八日,是我崇敬的一位老教授逝世三周年纪念日。老教授毕生致力于义务弘传儒释道文化六十余载,犹如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“摆渡者”与“翻译者”。他以深入浅出、融会贯通、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,将圣贤智慧源源不断地播撒进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田。
在接触传统圣贤教育之前,我根本体会不到古圣先贤倡导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联,为人处事向来我行我素,在放纵中颓废,在颓废中放纵。直到机缘巧合,通过光盘和网络接触到老教授的教学,跟随他深入学习圣贤经典,才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,曾经扭曲的三观也渐渐得以修正。
通过学习,我逐渐体会到,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,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“传家宝”,任何人都能从中汲取养分,妥善解决人生中面临的各类问题。而要让现代大众认识到这份“传家宝”的价值,需要既能契合圣贤境界、又能贴合现代人根机的智者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清楚它的功用,更要在生活中亲身示范,以切实践行的成效让人信服,而老教授正是这样一位智者。
《论语·为政》篇中,子贡向孔子请教,如何做一个君子?孔子说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意思是:对于你要说的话,先做到了,再说出来。说到做到,做到再说,唯有言行一致,才能赢得众人信服。
老教授教人尊师重道,自己便一生力行孝亲尊师。他年轻时每次去师长家里请教,都会向老师叩头顶礼三拜;师长对他“约法三章”,他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;师长生病,他发愿减自己的寿命为老师添寿;师长去世后,多年来对师长家属的关怀照顾从未间断;每次讲座开讲前,他都会先向父母、师长、护法的画像三鞠躬,以表感恩之情。
老教授教人要看破放下,自己便一生力行与世无争、与世无求、随缘度日。有人要与他争讲堂,他便拱手相送,转身赴国外讲学;在国外讲学三年后,主事者希望他离开,他又欣然离去,连讲学的公寓也一并赠予。这般退让,结果是愈让愈殊胜,愈让愈自在,愈让愈快乐,将圣贤所说的“吃亏是福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老教授教人要深信因果、积德改命,自己便一生力行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圣贤教诲。他的祖父、伯父和父亲都在四十五岁去世,他曾经被人算定寿命也只有四十五岁,且一生贫贱。但他通过弘法教学、惠利群生、修善培福,最终到九十六岁高龄驾鹤西归,一生自在快乐、五福临门,印证了古人“命自我立”的道理真实不虚。
纵观老教授一生的行谊,正是将圣贤经典活学活用于日常生活的典范,也正因如此,他的教学才具有醇厚绵长的摄受力和感染力。
老教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,但他留下的讲座法音却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。曾有学人分享,每当生活遇到疑难问题,只要将老教授的讲座听上半小时,便能从中领悟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方法。
我很认同这位学人的分享,自己亦有同感。如今信息传播以移动优先,我常在手机上刷到老教授的法音,每当看到特别触动自己的语录,都会收藏起来。一次翻看手机收藏时,惊讶地发现,有一段老教授的语录,竟被我反复收藏了多次。
那段语录是:“我们最大的习气是什么?对人没有真诚心、没有恭敬心,跟人相处表现出自私自利、贡高我慢,习惯了抱怨、指责、不耐烦、不能包容,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对父母就没有恭敬心和感恩心。《孝经》告诉我们:『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』真正有孝心的人,对人都是真诚恭敬的。”
我反思,自己会不自觉地反复收藏这段语录,正因当时的我正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,却无力解决,所以感应道交,仿佛老教授在不断地提醒我。
譬如工作中,领导安排任务或处理事情不合我心意,或是自认为合理的诉求未被领导认同采纳时,即使我表面克制,内心也满腹怨气。理智清醒时,还能想起圣贤教诲,自行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冲突;可一旦冲动糊涂,便任由习气发作,让彼此陷于难堪之地。
看到这段语录,再回想父母生前,我对二老极少表露孝敬之心,有时还出言不逊,发脾气埋怨他们,态度极其傲慢无礼。虽说父母去世后,蒙祖上德荫,我有幸接触圣贤教育,但多年养成的傲慢习气根深蒂固,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发作。老教授的法音恰如对症之药,指出了我的症结所在,也促使我反省改过。
仔细想想,老教授的教学并非有什么奇特之处,他所传授的,不过是古圣先贤倡导的“五伦五常”“四维八德”——这些普世价值与做人的原则,做人本应如此。人与人、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如何和谐相处,即是伦理;和谐相处应遵循的自然法则,即是道德;遵循或违背自然法则所导致的结果,即是因果。
所以万变不离其宗,古圣先贤是洞达宇宙人生真相的智者,老教授说,圣贤学问里不仅有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更有高等哲学与高等科学,只要深入学习圣贤经典,定能找到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的方法与路径。
老教授提醒我们,能否契入圣贤教诲的关键,全在于我们对圣贤、对师长有多少信心与诚敬。他常说,孝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,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一个人对父母尚且不恭敬,对师长的教诲自然也会不走心。因此这些年,通过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愈发深切地体会到,圣哲为何感叹世人“刚强难化”,正是因为没扎好孝敬这一做人的根本,才使得在生活中落实圣贤与师长的教导时大打折扣。
老教授说:“对圣人要敬、要有礼,你才能入他的境界,才肯跟他学,才能看出他日常生活当中言谈举止,能看到他的妙处,听他开示、教诲能够体悟入微。其实,世间并非没有圣贤,我看圣贤不少,为什么想学的人学不到?不是他没教,他天天在教,天天在示现,你为什么没有学会?你心浮气躁,没有恭敬心,没有礼貌,所以你看不到。如果你一切恭敬,对待一切都有礼数,你慢慢就体会到、就见到、就听到。”
哲人日已远,典型在夙昔。老教授虽已离开我们,但他的言教与行谊将流芳于世。愿我们都能以至诚恭敬之心,去体味、去感悟,与圣贤同心,与圣贤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