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(一)—消除迷信挽救人心 (共一集) 1998/1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:24-011-0001
諸位觀眾大家好:
最近有一些同修向我提出一些問題,這些問題都是現代社會產生的現象。第一個問題,這是在現在科技發達,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,為什麼還存在著有許多怪力神亂的宗教組織,而且這些組織勢力都相當的強大,發展也很迅速?
這種現象不僅在台灣,在美國、在日本,許許多多國家地區,我們曾經到過,曾經見過、聽過。為什麼科學發達的現代,人們還是變得更迷信,好像是更無知了,這是什麼緣故?不但是宗教上有這些混亂的現象,社會這些混亂的現象更多,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。它的根本因素,實在說就是疏忽了小學。最近我在講席當中,也常常提到這個問題。有一些同修聽到我的說話,他懷疑,他說:「我們現在無論在那一個地區,小學不都是辦得很多,辦得很好嗎?」沒錯!現代的教育,跟古時候的教育不一樣。古代教育,小學是從七歲到十二歲,它的教學宗旨、目標,就是培養正知正見,所謂的「童蒙養正」,這一句話確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。諺語裡面常常說到:「少成若天性」,童子時候養成,就如同天性一樣,「習慣成自然」。這兩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,細想想,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。
小學的教育,在生活教育當中,是要培養他的勤勞,灑掃應對,奉事長上,知道怎樣奉事父母,怎樣友愛兄弟,都是從這時候培養的。在德行、學問根本上,是培養他的根本智,根本智與後得智,這是佛法的名詞。現在能說這個名詞的人很多,但是這個名相所含的精義,能夠說得出來的人就不多了。
什麼叫根本智呢?根本智這個意思,就是真實的智慧,是從這個本生出來的。這是用植物來作比喻,植物有根有本,然後才能生出枝葉花果。由此可知,根本重要。根本智的培養,實在講就是真心、真誠。儒家所說的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誠意、正心就是根本智。培養的方法,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。諸位要曉得,小孩子也有妄念,如何把他的妄念給打斷,保持他的正念,這是教育的功能。正念是什麼呢?正念是無念,無念才是正念,現代很少人懂得,古時候人知道。換句話說,無念就是心地的真誠、清淨。
所以在小學童蒙教學,老師只教句讀,把這些中國的古籍,古聖先賢這些經典,經典就是教科書。教科書為什麼稱之為經典呢?教科書裡頭字字句句所講的這些道理,都是超越時空的,永遠不會改變的,我們稱它作經,古時候教科書是經典。譬如宋朝以後,朱熹新編一套教科書,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《四書》,《四書》是朱熹編的,編得好,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帶示範的,這個教科書就很圓滿了。
我看這本書,我很懷疑朱夫子這個靈感,是不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來的。因為他編《四書》這個形式、模式,非常像《華嚴》。《華嚴經》有理論、有方法,後面五十三參,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這在教科書裡頭才是最完美的。《四書》就是有這個模式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是舉出孔夫子跟孟夫子來表演,就是把理論、方法落實到生活上,做出來給我們看,就如同《華嚴經》的五十三參一樣。這個教科書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童子的時候就教他讀,不講解只教他讀,利用他天賦的記憶力,童年的記憶力最好,讓他熟記。而過去教學的方法,的確合乎現在科學的理念。老師教學生因材施教,有些學生聰明的,一天能夠念三百字到五百字,這個念就是他一定要能夠背誦。他每天能夠背誦三百字到五百字的,這算是中上的人才,中上的天賦。如果能夠一天背到七百字的,這是上根。但是還有根性劣的,一天只能背幾十個字,不能超過一百個字的。所以從前老師教書是算行數的。
古時候的書,你不能說它不合科學。你看我們看古書,古時候木刻的刻版書,每一頁十行,每一行二十個字,換句話說,五行就是一百個字。根性劣的,老師每天教你念五行,五行要念到能背誦,念多久能背誦才算數呢?不能超過十遍,超過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,就是十遍能夠背得下來。譬如說一般比較根性劣一點的,一百個字他念十遍就能夠背得下來,這就可以教了;中上根性的能夠三百到五百字,十遍也能背下來;上上根性的人,大概七百字他十遍都可以背下來。教他背。
如果十遍背不下來的,字數減少,減少到他十遍能夠背得下來,以這個為標準。背下來之後,老師再督促他,要背一百遍、背二百遍。根性利的人、聰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;根性差一點的人,教他念二百遍。到第二天,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後,然後再教新的經文。這是童蒙教學用這個方法,天天教他朗誦、教他熟記,目的在那裡呢?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,這個方法妙絕了,使他心地純正,把古聖先賢這些教訓統統記在心裡。因為這個時候,他智慧沒有開,不需要講解,講他也未必能理解,只是教他背,教他背誦。
到十三、四歲,智慧開了,懂事了,再開講。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,只有小學太學,太學就彷彿現在講的大學。太學裡面就是講解,小時候所背的這些經論,要在太學裡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討、講解辯論,所以讀書樂!上太學有許多老師,當然每一個老師指導的學生並不很多,十個、八個,用現在話講都是小班制。老師帶著學生去旅遊,遊山玩水,走到那個地方講到那個地方,一面走著一面就是研究探討,不需要帶書,參考書都不要。老師背過的,說到第幾頁、第幾行、第幾個字,大家都知道,都背得滾瓜爛熟,那裡還要帶書,還要帶什麼參考書,都不必要。一面旅遊就一面講解,因為典籍裡面有很多關於歷史、地理,所以在旅遊當中,真的是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行萬里路就是考察,成就後得智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,這是真實的學問。所以他那裡會有時間去打妄想呢?這叫真正的學問,真實的智慧,這才能解決問題。
今天科技發達,我們在美國遇到許許多多讀博士學位的。我有一年在舊金山講經,那時候甘貴穗居士告訴我,聽眾當中百分之七十是博士,她說你在舊金山開博士班。這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,為什麼還那麼迷信,還走入這些邪教?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他沒有接受過根本的教育,他所接受的是現代科學知識。知識不是智慧;智慧,這就回過頭來,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。它的教學內容,完全是現實的生活。首先給你講倫理的道理,也就是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係、父子的關係、夫婦的關係、兄弟的關係、朋友的關係、君臣的關係,君臣用現代話來說,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。讓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在什麼身分、什麼關係,你應該要盡什麼樣的義務,這是教育。
人事關係明白之後,再進一步,教給你人與環境的關係,與動物的關係,與植物的關係,與山河大地的關係。再進一步,這才講到所謂玄學,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是做人的大根大本,所以他懂得做人了。人有價值、有意義,這是教育。人跟禽獸(人是動物之一)分別在那裡?人懂得宇宙人生的道理,人接受過教育,這種教育在古時候叫小學教育。
今天社會這麼亂,大家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,於是變成什麼呢?只有利害,利害當中當然就發生衝突,你想社會安定,那怎麼可能呢?孟子講得很好,那真是現代社會的現象,「上下交征利,其國危矣」。這個國家社會是一個亂象,決定不是一個安定的現象。所以中國教育維繫社會的安定和睦、共存共榮,是「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」。如果不講求這個,要想講到社會的安定繁榮,是決定不可能的。
佛門裡面也衰了,衰到現在這個現象。原因在那裡?也是沒念小學。佛經的小學是什麼?一般人想到小乘佛法,當然小乘佛法裡面,對於這些做人基本的道理,佛講得很多。但是經論太多了,也太廣泛了,不容易涉獵,也很難學習。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悲心懇切,他們將這些典籍裡面重要的部分,把它收集起來,編成一個小冊子,我們現在所學習到的,《沙彌律儀增註》,可以說這是佛門裡頭的基本小學。
出家人很多,台灣出家人很多,世界各地出家人也不少,幾個人認真去修學過呢?誰去讀誦這些東西呢?誰去研究這些東西呢?誰肯認真去做呢?如果連這些東西都做不到,那就像一棵樹沒有根、沒有本,沒有根本的植物是什麼呢?我們現在曉得,花瓶裡面插的花朵,沒有根、沒有本,很好看,兩天就凋謝了、就完了。我們看看今天佛門的現象,又何嘗不如此呢?曇花一現,做的再怎麼樣轟轟烈烈,一死都完了。怎麼樣都比不上古人,古人的功業永垂不朽,為什麼呢?人家有根有本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這些現象的根本因素,就在疏忽了小學。
今天我們要談社會間的小學,現在台灣有一些同修,提倡「兒童讀經運動」,他們把這個構想送來給我看,那時候我在新加坡。我看了之後很歡喜,我把它的名稱上加了兩個字,孝、廉,「兒童孝廉讀經運動」。為什麼?這兩個字能挽救這個社會,提倡孝道,人能夠懂得孝道,他做事情就會盡忠職守,會盡分盡力;懂得廉潔就不會貪污。今天這個社會上,我們普遍看到,各個階層包括我們佛教裡頭,不負責任,完全為著自私自利,這怎麼得了!這是病根的所在,我們提倡這兩個字來挽救。
讀經能不能達到效果呢?我覺得很困難。難在什麼地方?小朋友雖然在這上教導他讀經,他讀了之後,將來誰給他講解?如果要沒有人詳細的來講解,沒有一個修學的環境,讀了也是白讀,但是總比不讀好,很難收到效果。所以我給這些同修們講,民國初年,我們淨宗的祖師,印光大師,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,提倡這三樣東西。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教的經典。《感應篇》跟《陰騭文》是道教的,《了凡四訓》我們可以說它是儒家的。可是印光大師在這三種東西註解裡面,可以說把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精華、精義,都在這裡面發揮了。他的用意很善,真正是高度智慧,挽救世道人心。這是教給我們要從因果上來體悟,比講理論有效。儒、佛講的大道理,往往被現實所忽略了。但是因果,這是一點不假的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報,你信有,不信還是有,不是說不信就沒有了,不信還是有,它是宇宙之間的事實真相,現在一般人所講的真理。
我們要極力來宣揚,特別是現前。我們在報紙、在雜誌、一些大眾傳播裡面,所看到現前善惡的果報,這是叫現代人看了之後,不能不相信。事情看到了,他相信了,再能夠把這個因緣果報的道理講清楚,他就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不必勸他,他自然會收斂。那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有好的果報,那一個人不想自己有真正的幸福呢?誰願意去墮三途?誰願意去墮地獄?這些都是有業因的,果必有因,因必定結果。所以印光大師提倡這些東西,我們要深深的去反省,要深深的去體會,明瞭大師的智慧、大師的用心。
說到講經說法,我計劃明年開始講《華嚴》,今年我將《華嚴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印出來了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道霈大師的《疏論纂要》,這三種書現在都完成了。這是我們《華嚴》的重要參考資料。同修們問我,是不是依照這個註解來講呢?我告訴他,不是的。為什麼不能依照這個註解來講呢?諸位要知道,這個註解,唐朝人的註解,唐朝人用這個方法來講,講這些理論與事實,是治唐朝人的病。那個時代眾生有些什麼毛病,如何來對治。這些典籍,我們今天來參考,在這裡面得它的啟示。今天這個社會,眾生得的是什麼病,這個病跟唐朝時候人的病不一樣。經典沒有改變,還是這麼多文字,原理、原則沒有改變,講的方法、技巧要改變;不改變,不能治現在人的病。所以如果把唐朝時候的註解搬來講,現在社會大眾得不到利益,必須要用現代的講法,但是古人的東西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我們在裡面(不變化裡面),去看它不變的原則,不變的原理,掌握到不變的原理、原則,然後如何千變萬化來適應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這樣的經才有用處,我們才能真正得利益。
不僅是《華嚴》,所有一切大、小乘經論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皆是活活潑潑,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東西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它的基本精神,我們針對現代社會的弊病來說,基本精神可以歸納為十二個字,知恩報恩。你看我們佛門,不管他懂不懂,無論是誦經、拜佛,所有一切儀軌當中,最後都有個迴向,大家念這個迴向偈都很熟悉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那四重恩?大家也能說得出來,父母之恩、老師之恩(佛菩薩是老師)、國家之恩、社會大眾之恩。說得出來,為什麼念了之後都忘掉了呢?實實在在講,他能說出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只是口頭裡滑過,心裡頭不落痕跡,根本沒有這個印象,這就是不知恩。不知恩,怎麼能談得上報恩?如果真正知道國家的恩,真正知道眾生的恩,他怎麼能不愛國呢?他怎麼能不關懷一切大眾呢?所以真正知道這個恩德,他會念念關懷社會,愛護社會,盡心盡力幫助這個社會。
由此可知,所有經教不是教別的,就是教給我們知道這個恩德。像我剛才所講的「童蒙養正」,教你知道人與人的關係。什麼關係?恩德的關係。人與動植物、大自然的關係,也是恩德的關係。我們每天吃的,土地裡頭長出來的,植物;我們穿的、生活所需離不開大地,大地於我們有恩。動植物來供養我們生活所需,怎麼會沒有恩德!天地鬼神冥冥當中監察我們、幫助我們,那有沒有恩德的!你唯有知恩,你才知道報恩。
如何報法?那就是作示範。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位佛弟子,佛的學生,代表我們的。我們在社會上,處處表現的都是別人的好樣子。師就是表率,我們做出這個樣子,讓人家可以學習的。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工作就是師範,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最好的模範、最好的榜樣。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你就是真正報恩了。你肯下決心這樣去做,你是知恩;你能盡心盡力去做好是報恩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沒有別的,就是說這麼一樁事情。
諸位你再看看,不要看別的東西,單單看儒家的《四書》,朱夫子所編的,你們細心想想,是不是這十二個字?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出不了知恩報恩,離不開作師、作範,所以這十二個字,把世、出世間的學術都包括盡了。這一種教育都要從小來培養,童蒙養正。
出家,在過去一出家,五年學戒,五年是基礎教育,學佛家的小學。也就是說,五年學什麼?五年完全學《沙彌律儀》,真正能做到之後,老師點頭肯定了,才能進一步受比丘戒、受菩薩戒。現在我們這裡沒有了,佛門才會有這個衰相,不是沒有原因。諸位要是從這個地方去探討,從這個角度仔細去觀察,今天社會的現象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對於現代接受過高等教育,拿到碩士、博士學位的,依舊還迷信,依舊還不能辨別邪正、是非、真妄,這個道理你就恍然大悟了,而後你就會見怪不怪了。所以教育兩個字,它的真諦是無盡的深廣。
我記得我初出家的時候,好像還沒有受戒,我出家是在圓山臨濟寺。臨濟寺的後面,那個時候是圓山動物園。早晨我在院子裡頭掃地,有四位學生從動物園山上下來,經過我們寺院門口,這四個人態度很傲慢。我看了四個人,我就嘆了一口氣,「可惜這麼好的年輕人,沒受過教育。」這個話被他們聽進去了,他們立刻就到我面前來找麻煩,來質問我。他說明他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,我對他就非常恭敬了,馬上大學就要畢業了。他反問我,他說:「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。」我聽了,我說:「你是為這個而來的。」我說:「你們不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,你們連小學教育都沒有受過。」他聽了很不服氣,質問我:「這話什麼意思?為什麼說我們小學教育沒受過?」我說:「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,你學過嗎?」我這麼一說的時候,這幾個學生不錯,態度馬上就改變了。那時候的學風跟現在的確不一樣,他們有相當的理性,對我的態度也就變得很緩和了,表示有一點敬意了。
所以我說:「我問問你,我只問你三個問題,什麼叫教、什麼叫育、什麼叫教育?你把這三個問題講給我聽聽。」他說不出來,他講的我都搖頭。後來反過來問我,我就跟他講,教育是教你做人。中國古人常講: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。人有學問、有道德,心平氣和。你們表現的貢高我慢,錯了。何況你們是讀法學的,將來你們是律師、是法官,心要不清淨、不平和,你斷案子就很容易冤枉人。他們聽了點頭,心平氣和要緊!要存誠,要修養品德,要明白事理的真相。這些東西在現在學校學不到。他反過來,「那我們現在學的,你看那是什麼呢?」我就跟他講,也是說笑話說玩的,我說你們現在學校的那個招牌,不應當放作大學,應該算什麼呢?高等知識傳習所,那就名副其實了。你們今天所接受的是高等知識的傳授,不是教育。教育剛才說過了,最根本的是懂得人與人的關係,這些東西你們沒有學過。他們承認了,歡歡喜喜的離開了。所以我覺得那時候的學生很可愛,他們講理。你只要說得有道理,他很服。這話說起來,三十多年前了,恐怕這些學生現在都已經退休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教育的真諦。
現在局勢,學校雖然辦得很多,都是知識、技能的傳授。如果以孔老夫子教育四科來講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,第三個是政事,第四個是文學。現在說老實話,前面兩個沒有了,前面兩個是根本,德行、言語,根本!現在辦的學校,可以說從小學到研究所,都是孔老夫子所講的政事跟文學。政事就是技術、才藝的傳授,也就是說你在社會上,將來有謀生的能力,學這些東西。在物質生活,你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了,在於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就是文學、藝術,在中國人講詩詞、歌賦、音樂、繪畫,這些藝術是屬於精神生活。現在有這些專科學校教這些東西。
我們學佛,佛門裡面的藝術,舉世聞名的,千百年來保存到現在。我們看看現代佛像的雕塑,跟佛教的繪畫,跟古時候人相比,今人不如古人。原因在什麼地方呢?古人有修養,也就是心地真誠、清淨,通達世、出世間一切法,所以他的作品能傳神,能讓人接觸到之後,有所感發,有所啟示。現在有些東西,好的東西當然有,但是達不到這個水準的,所謂很俗氣的作品就非常之多。你看到佛菩薩的畫像、塑像,你一看很俗氣,不如古時候那種典雅,諸位仔細去觀察,你就能夠發現。這些與教育,與根本的教育都有密切的關聯。
我們今天了解這個社會,如何來幫助這個社會?要提倡小學教育。小學教育,讀經是個好事情,但是我覺得比讀經更重要的、更有效果的,清朝初期陳弘謀編的《五種遺規》。這是一部好書,那是一個有心人。陳弘謀是乾隆時候湖廣總督,這是個讀書人,書念得很好,他將中國古聖先賢,對於社會教導的寶貴的教訓,搜集起來,集中起來編成一大冊,現在中華書局收在《四部備要》裡面,有單行本可以流通。他第一部分就是教小學的,童蒙養正,第二部分,訓俗遺規,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教育,這兩部分很重要。後面有一些是講到政治教育,也就是說如何從政服務於社會,服務於國家。這些東西對於現代社會非常有用處,值得大力提倡。
但是這個書,中華書局有版權,我們不能翻印,所以我們希望,有這個能力的人重新做版,重新來排版。近代一些賢哲他們的教訓,也可以收到裡面,廣泛的流通。我想對這個社會會有幫助,書籍要流通,還需要講解,還需要用白話文寫出來。因為古人的文字雖然是淺,依舊還有相當深度。現代人非常可惜,不念文言文了,這真是莫大的損失。所以一定要用白話文來解釋,最好把它用成白話故事的體裁寫出來,能夠被社會大眾廣泛的歡迎。希望大家都能夠讀到,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上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對於社會風氣的轉移、改良,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