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辰年 十二月初九
00:00/00:00
×1
  • ×1
  • ×1.5
  • ×2
  • ×3
  • ×4
  • ×5
100%
用户鉴权失败,请先注册成为百度云用户
百度云
已播放 10452004-09-02

仁愛和平講堂-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(共一集)  2004/9/2  日本奈良  檔名:28-005-0001

  主持人: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,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,大家好,阿彌陀佛。我們現在還是在奈良師父下榻的旅館裡,我們爭取時間要再請教師父給我們寶貴的開示。我想請問師父,人與人之間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糾紛?種族與種族之間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衝突?國與國之間又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戰爭?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怎麼樣來相處才能夠世界和平?師父,阿彌陀佛。

  淨空法師:你問了這麼多問題,實際上只有一個問題,人與人之相處就包括了你所問的一切。這個問題問我的人已經不少了,最早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有一位部長曾經問過我:法師,你用什麼方法把這九個宗教團結起來?我想這也是你今天所問的問題。我告訴他,我所用的方法是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的「四攝法」。四攝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公共關係法,或者說交際法。

  人與人之間要怎麼樣來交際,佛給我們說了四個原則,第一個布施,第二愛語,第三個利行,第四個是同事。四攝法裡面布施跟六度裡面的布施,意思不一樣,六度裡面這個布施主要是度自己。修學大乘的人都知道,一切眾生(我們自己也不例外)無始劫以來染上的習氣毛病很深。這些習氣毛病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業障,不但障礙我們修行證果,甚至於障礙了我們的悟門,也就是我們聽經聞法不能開悟,什麼原因?就是有這個障礙。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,看世尊當年說法說到一半就有不少人開悟,甚至於有人證果了。最明顯的,我想諸位同學很多人都讀過《楞嚴經》,你們看看世尊在楞嚴會上,《楞嚴經》一共十卷,講到第三卷的末後阿難開悟了,說偈讚佛;摩登伽女證果了,她證到三果,阿那含。為什麼我們今天這部經聽十遍、百遍都不會開悟,證果就更不用談了,這什麼原因?業障太重!

  佛的這個六波羅蜜就是六個修學綱領,其目的是幫助我們消業障,斷惑證真。這個證有兩種,解悟也算是證,所以布施就是教我們放下,萬緣放得下,要把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五欲六塵放下。放下慳貪,布施是度慳貪的,慳是慳吝,貪是貪求,你看哪個眾生沒有這個煩惱?貪而無厭,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,縱然看到人餓死、凍死也不肯施捨,你說這個業障多重!所以,佛在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是斷慳貪煩惱,持戒是斷惡業煩惱,忍辱是斷瞋恚煩惱,精進是斷懈怠煩惱,禪定是斷散亂煩惱,般若是斷愚痴煩惱。佛把我們的業障,業障無量無邊,歸納為這六大類,用這六個方法來斷煩惱,所以這是六度。

  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的,自己得度之後,幫助別人、勸導別人也修學六度,勸導別人這是天台大師五品位裡面的兼修六度,那是勸導別人、幫助別人,正修六度是自己要斷煩惱,正修跟兼修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。幫助別人,別人到底有沒有成就這很難講,不過幫助別人決定有好處,縱然他不做,世尊在大乘教裡頭常說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他只要聽進去了,聽進去阿賴耶識裡面就下了種子,不定是來生後世,甚至於多生多劫之後,這個種子遇緣起現行他能得度,正所謂是金剛種子,給一切眾生做緣。他這一生煩惱習氣太重,他聽了他不懂,他不開悟,他不會依教奉行,他也斷不了煩惱,在這種情形之下,這個眾生總不免長劫輪迴,他造作善業他得福報,三界裡面人天福報;他造的惡業他要受苦報,苦報多半在三途,所以整個六道輪迴就是因果報應,這個事情我們總要曉得、要明瞭。

  所以世出世法求學貴在開悟,悟後起修,悟了以後不要別人勸,自己就會修行了,用什麼方法修行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所以貴在開悟。如果要想開悟那得先除業障,這是六度裡面所說的。四攝法這裡頭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樣,你看課程、名稱都叫布施,可是它的用意不相同。從四攝你就曉得攝什麼?攝是攝受,這個攝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建立良好關係,這個要懂,講攝受大家不懂,跟人家建立良好關係這個大家就懂了。人與人之間,我們建立良好關係;族群與族群之間,宗教與宗教之間,甚至於國家與國家之間,建立良好關係,這叫攝。所以四攝的布施,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請客、送禮。所以這個建立關係頭一樁,你就要懂得中國古人講「禮尚往來」,無論是新的朋友、是老的朋友,你去看朋友總得帶一點禮物,不論多少,表示自己的心意,所以四攝法布施重在這個地方。

  我常常講是多請客、多送禮,這樣子就有機會交流,決不能把這一條教誨看輕了,非常非常重要。佛給我們說四攝法用在家庭裡面,家庭和睦,家和萬事興。特別是用在夫婦,先生常在外面工作,甚至於是每天上下班都能帶一點小禮物回來送給太太,這個禮物範圍就太大太大,不一定重,很輕的,所謂是禮輕仁義重,你沒有把太太忘記;太太出門的時候也得要有一點小禮物送給先生,彼此念念不忘,這當中怎麼會出矛盾!現在為什麼夫妻不和?不懂得這一條。父子之間也要送禮,父親出門買一點小東西回來給兒女,賞賜;兒女出門再買一點小禮物孝敬父母,這重要!不能夠疏忽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做個公司老闆,老闆出門不忘記他的夥計,現在講不忘記他的員工,會給員工帶一點禮物;那員工要出差的話,他也不會忘記老闆,他也不會忘記他的同事,你說你這個公司行號多和睦,哪有不興旺的道理!所以佛教導我們這個,這不是小事,這是大事。這個事情疏忽了,就演變成不和,演變成矛盾、對立,那才叫麻煩。

  人與人之相處,佛菩薩教化眾生,乃至於古今中外的這些聖賢教眾生,第一樁事情肯定人性本善;在佛法裡面講,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你說這個意思多麼圓滿!肯定人人都是好人。人為什麼變成不善?不善是他沒有受過教育,沒人教他,所以人性本善,我們從嬰兒看起。這一次我們在此地,我們有一位同修她有一個小孩才四個月,每天我們跟他見面,你細心去觀察這個小孩,四個月,你看什麼?看他的人性本善,你去觀察他。這長大了變成不善,那是學壞了,你沒有好好的教他,他學壞了。要知道雖然是這麼小,他張開眼睛,他在看,他在聽,他就在學習,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在學習,那麼他看的是什麼,他聽的是什麼,這關係就太大了。什麼人能留意到?聖賢人留意到。

  中國古時候雖然教育不普及,但是人人都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,他為什麼會懂得?因為大人都這麼做,父母是這麼做,長輩是這麼做,你走向社會大人也都是這麼做,這從小他就養成了。在家裡面,你看父母,父母孝順他的父母,這個做小孩的看到了,他就學會了。現在的社會結構跟從前不同,現在是小家庭制度,兒女看不到祖父母,這個不好,你這個小孩教孝、教悌,孝是什麼?怎樣跟父母處好,悌是怎樣跟兄弟們處好,他沒有看到。現在一般年歲大的退休的人都進老人院、老人公寓,所以小家庭制度這不是好事情,兒女沒有辦法接受到道德這個教育。所以你看中國古代都是幾代,這三代、四代同堂,壽高的是五代同堂。中國歷史上有個最了不起的福報圓滿的人,這是乾隆皇帝,乾隆皇帝在世五代同堂,他的兒子、孫子、重孫子、玄孫五代同堂,所以他自己稱「古稀天子」,自古以來,皇帝是希有的,找不到第二個,大家庭制度。

  大家庭當然也有大家庭的弊病、大家庭的毛病我們細細去觀察、去研究,大家庭的弊病少,好處多;小家庭的弊病多,好處少。大家庭要不講究教育,那就不得了,那個麻煩就大了,它是大團體,它不是小團體,所以它有制度。所以古時候齊家就能治國,你會治家,你就能治國,治家跟治國的原理原則沒有兩樣。中國有一部舊小說叫《紅樓夢》,諸位細細看,《紅樓夢》就是描寫古時候的大家庭,在極其興旺的時候,所謂是家政上軌道;到衰沒的時候,這個家政不上軌道,你就在這小說裡面,你看它的興,你看它的衰,你就得到教訓。真的認真著重教育,這個家就興旺。

  佛教我們這個四攝法是再好不過,真的是簡單扼要,彼此互相照顧,有禮節、有恩有德、有情有義,就在這平常小的禮物當中能見到。你把這些方法能夠帶到公司行號,我知道在北京有一家公司,它雇用員工之前,員工招募來了,第一個月上課,完全學習。第一個月發工資讓你學習,不讓你做事情,每天讓你八個小時聽課,這很有道理。一個月課程下來之後,跟公司大家、跟老闆、跟同事,我們現在講見和同解,這就做到了,我們對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就接近一致了,你不教怎麼行?這個老闆是虔誠的佛教徒,所以他頭一個月跟你講這些做人的道理,做事的道理,道德的教育,因果教育。你一個月之後(上了課之後),你歡喜在這個公司服務,老闆就把你留下來;你要覺得你們想法看法跟我不一樣,意見不一致,你可以離開,所以他這個公司業務蒸蒸日上。

  至於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甚至我們同一個宗教不同道場,如何能夠做到和睦相處?那佛的這個四攝法的布施就是交流。我們常常聚會,一、二個月至少有一次聚會,聚會的時候可以互相作東,你作東請客,做主人。這樣常常往來,常常交流,當中的誤會、矛盾自自然然就化解了,就不會有爭執了。譬如現前,這中國諺語也常講「同行是冤家」,為什麼?彼此爭利。他要做冤家,他要爭利,這是為什麼?這是為了他不知道因果的道理,他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就不會爭了,為什麼?知道因果的道理,無論個人也好,家庭也好,事業也好,都有運,命運。

  你是凡夫,你還有念頭,就是還有起心動念,還有是非人我,你就落在數裡頭;換句話說,你就逃不過命運。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,命裡沒有的,想什麼方法你也奪不到,那又何苦來?我同行,我就不爭了,不但不爭,我幫助你,我布施、施捨,我幫助你。這個施捨是因,施財得財富,我常常布施給你財物,財物布施你,我得的財富是年年增長。你不肯施財,還想辦法擋別人的財路,那結果是什麼?你命裡面的財打折扣,虧折了,你看這都不懂因果的道理。懂得因果的道理,彼此怎麼會去爭?彼此互相相讓,彼此互助合作,這才合乎道理,道理就是道德,這才合乎道理,這就是道德。

  所以你不懂,你不曉得這個道理,施財得財富,施法得聰明智慧,施無畏得健康長壽,你為什麼不施捨?你看看中國習慣上講「捨得」,你捨得嗎?中國人常常講的。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經裡面來的,捨是因,得是果,你捨後頭就有得,你不捨你就不得;你多捨就多得,少捨就少得,你為什麼不捨?佛門裡面這個道理,是我初學佛的時候(二十六歲剛剛初學)章嘉大師教我的,我相信,我聽懂了,我就照做。在這一生當中,這三種布施,三種果報,我統統得到。我確實是以身作則,做個樣子給大家看,有幾位同學看得很久他覺悟了,他也學,學了之後跟我講,果然不錯,他捨財毫不吝惜,每年他的收入比他所捨的還要加幾成,好像加利息一樣,他還得利息,愈捨愈歡喜,證明佛教導我們的沒錯。

  佛無需要我們供養,無需要我們讚歎,對我們是一無所求,他所教導的是真正的善法。雖然他對我們一無所求,我們對佛的恩德念念不忘,時時刻刻想到報佛恩,那怎麼個報法?只有依教奉行,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老老實實去做就行。所以人與人的關係從什麼地方建立?從布施建立。那麼在現代最殊勝的建立關係的方法就是旅遊,我們組團一起出去旅行參學,為什麼?只有旅遊的時候你的工作都放下了,白天、晚上時間都在一起,平常各有各的工作,尤其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各人有各人的工作,很難得在一起。縱然訪問,也不過見面談個一、二個小時,你不能生活在一起,所以旅遊是比什麼都好。能夠有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、三個星期在一塊旅遊,大家天天在一塊一起學習,一起研究,一起討論。我們覺得旅遊是世間建立關係最好的機會教育,最好的方法。尤其是學術的交流,那意義就更深了。

  像我們辦一個講座,我們有個討論的主題,或者甚至於有幾個討論的題目都可以。像上次岡山會議裡面就有四個主題,第一個是環保的問題,第二個是婦女的問題,第三個人權的問題,第四個是宗教教育的問題,這就很有意義。重要的、涉及到整個社會的這種交流討論,應當把它錄相放在電視上去播放、網際網路裡面去播放,擴大研究討論的效果,那對社會就會有很大的幫助,絕對不是說參與的幾個人受利益。讓不在現場,在電視機面前、在網路面前都能夠得到利益,這才是真正幫助社會化解問題,解決問題。所以布施範圍很廣很廣,你要有智慧、有善巧,你要去活用它,要用到恰到好處。中國講禮,禮是講節度,不超過也不能不到,不到不合禮,超過也不合禮,恰到好處。

  第二個方法,愛語。愛語不是甜言蜜語,甜言蜜語是綺語不是愛語,這個我們要知道,愛語是愛護對方,你念念為他著想,你不要為自己著想;為自己利益著想,你就迷了,你要為別人的利益著想,你的頭腦清醒,你才開智慧。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一多不二就是自他不二,一是自,多是他。我們念念為他著想,他會念念為我著想,你說這個利益多大!人是念念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,結果別人他要為他著想,他也不為我著想,那我就苦了,得不到助緣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很可怕、很悲哀,悲在哪裡?人人都是為自己利益。我跟他往來,他跟我有沒有利益,利害往來,他跟我沒有利益的時候就不往來,朋友就沒有了,所以今天是利害之交,不是道義。道義是永恆的、是長遠的;利害是短暫的結合,利益沒有了,情義也就沒有了,這是很可怕的現象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跟人要結恩德情義,我們不著重在眼前的利害,所以能夠捨己為人,能夠犧牲奉獻,幫助人開悟,幫助人轉凡成聖,這才是真正的高明。

  所以愛語是真誠的關懷,對方有錯誤,有錯誤要糾正,甚至於有打、有罵、有懲罰,愛護他。父母責備兒女有打、有罵,那是愛他;老師從前教學也是有體罰,體罰的用意在哪裡?叫打記性,這個課本這個地方是挨過打的,他就特別記得清楚,他不會忘記。那個嚴厲的斥責都是愛語,所以愛語不是甜言蜜語,真正教訓他,幫助他改惡向善,改過自新。你看到他做的是對的,獎勵他,勉勵他,鼓勵他;他做錯的,那要教導他,甚至於懲罰他都可以。教學,父母對子女,老師對學生,懂得恩威兼施,有的時候用和藹的軟語,有的時候嚴厲的責罰,統統是愛語。佛法裡面講智慧、講善巧方便,這才是真正愛語落實。

  第三種方法利行。利行就是我的一生所作所為決定對你是有利益的,有的時候利益不是在眼前,可能是在一年之後,二年之後,甚至於十年之後,二十年之後,對你有好處。可是一般眾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小利,看不到往後的大利。眼前不利,將來有大利,這是真實的利益。在佛法裡面,那個眼光就更遠了,這一生你沒有見到利益,來生後世你見到,佛說這個利益是真實的,這是大利益。譬如說眾生貪愛五欲六塵的享受,佛對你禁止,嚴格的教導你遠離五欲六塵的享受,這可能在眼前是矛盾,對我的損害太大了,殊不知這是大利益。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不造罪業的,你現在眼前是得一點小利,你來生在三途,那個害就太大了。佛把你禁止,眼前你得不到,來生你得人天福報,你來生一定比這一生殊勝,比這一生好,不知道要好多少倍!你才曉得佛這是真正愛護,真正對我有利益。

  如果你的根性大利,你的善根成熟了,佛會教你在這一生當中勤苦修學淨土,你來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,這是利益裡頭第一殊勝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縱然盡我們一生數十年寒暑,我們在這裡修苦行,得的是大利益,那這種苦行是值得的。所以你要真正有智慧,你能夠體會得到,在佛法裡面講你的善根福德成熟,你真正懂得,你知道佛不會害你,佛不會騙你,佛對你有決定的利益、真實的利益,可是這個利益不是在這一生。你不能放棄你這一生,你還落在貪瞋痴慢裡頭,麻煩就大了。落在貪瞋痴慢,你沒有不造業的,你造的善業,三善道受報;你造惡業,三惡道受報。你自己想一想你這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善業還是惡業?是善多還是惡多?不要問別人,自己清清楚楚,六道擺在面前,往哪裡去還用得著問別人嗎?自己比誰都清楚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你看佛禁止我們,尤其是初學佛的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對出家的更嚴格,決定不許你觀聽歌舞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娛樂的節目,佛是嚴格禁止你去觀聽。什麼原因?你貪瞋痴慢沒有斷,你觀聽歌舞音樂你會動心,會把你那個貪瞋痴的煩惱勾引出來。換句話說,它幫助你造業,這個業都是不善業,讓你起貪心,讓你起欲的念頭,這一種心念果報都在三途,慳貪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墮畜生,所以佛對這個是絕對禁止。

  那好像這些娛樂場合我們都不能去了?佛是為你好,不是害你。到什麼時候佛開放、不禁止了,這些地方你都可以去?到所有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如如不動,這是佛門諺語常說「八風吹不動」,這個時候佛就開放什麼場合你都可以去了。像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那就是開放,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善財童子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統統都可以參訪。參訪就是到哪裡都可以接觸,一點障礙都沒有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他已經到不動心了,已經通達諸法實相皆是虛妄,一絲毫都不染著,這個行。不是在這個境界裡頭,決定要持戒,那不准這不准,到善財那就完全開放,那就沒有禁止,為什麼?他自然不犯了,跟佛一樣,什麼場合當中他不會犯戒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所以說你還會起心、還會動念,你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那你就要持戒,你就有很多地方禁止不可以做;到你真的沒有執著、沒分別了,就開放一部分,從小乘開放到大乘;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全部開放了。所以善財那個境界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我們今天跟這個人往來,你自己也得有相當功夫,如果分別執著很重,這就還要很小心謹慎,為什麼?怕真的不小心就遇到障道的因緣。果然做到不執著、不分別,行,你能夠修大乘佛法;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最好修小乘。小乘是論事不論心,對事相上守得很嚴格;大乘人是論心不論事,心地清淨,事可以接觸,這我們要曉得。那華嚴境界那是一乘法,在大乘之上!那不是普通人,法身菩薩的境界。你看善財出去參訪,出去參訪是什麼資格、什麼條件?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這才五十三參。這是一乘法不是大乘,在大乘之上,這我們要曉得。

  所以我常說(我們都說老實話)我們眼前的境界,我們修學大乘,只能夠學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的圓五品。圓五品就是信解同佛,我們對於大乘法,我們信,我們能夠理解,這就不容易。正知正見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煩惱沒斷,習氣沒斷,所以還是要持戒念佛,隨緣度化,度自己跟幫助別人都隨緣。讀誦、講演天天不中斷,至於講演尤其著重的是機會教育,無論在什麼地方,碰到熟人他能聽的時候就跟他講幾句,不一定要什麼講台、要好多人,不需要,時時刻刻就是有把大乘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,要有這個心,要有這個願。常常勉勵別人也就常常勉勵自己,所以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,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所以這讀誦、講演很重要。我這一生所得的一點利益,沒有別的,自己學教五十三年,講演講了四十六年,天天講,我懂得機會教育,無論在什麼場所,站著也好,坐著也好,三句話之後本行就來了,這佛法就來了。

  後面兩條就是兼行六度,正行六度。我們用四攝、用六度幫助別人,用六度幫助自己斷煩惱,修清淨心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才有把握往生。心不清淨,就是你心裡頭,我常講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你還有執著,你還有分別,你還有對立,你還有矛盾,你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,二十萬聲佛號,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心淨則佛土淨,所以先要把自己往生那個障礙消除。往生的障礙消除,就是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,他跟我對立沒有關係,他妨礙不了我,我跟人對立就產生妨礙了。所以佛法修學著重在自度,自己得度之後,什麼障礙都障礙不了你。你起心動念你就受別人障礙,那個麻煩就大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四攝法最後一條是同事。同事本來的意思是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,我們凡夫做不到。譬如說這個人喜歡跳舞,你天天陪他跳舞;那個人喜歡唱歌,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唱歌,你才容易度他。可是我們今天凡夫,我們沒有這個本事,你一跟他同事之後,你變成下流了,這是佛家常講的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所以我今天講同事,我是不講跟眾生同事,我講什麼?跟佛同事,跟菩薩同事,你每天讀誦經典,你看看菩薩怎麼想的?菩薩怎麼做的?我們跟菩薩學習,決定沒有過失。那我跟其他宗教往來,跟天主教、跟基督教、跟猶太教,我說你要跟上帝同事;跟伊斯蘭教,你要跟安拉同事、跟天使同事,什麼過失都沒有了。所以這四攝法你要真正通達、要能夠靈活運用,無往而不利,什麼人都會變成好朋友,敵人也會變成朋友。這才是宇宙的和諧,本性的和諧,是一定要做的,要懂得學習的。四攝六度確確實實能幫助這個世界化解一切衝突,帶來安定和平。